当古老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灵动的姿态走向我们时,传统和现代碰撞出新的火花。你看,双手在飞梭走线间“游走”,时尚的黎锦服饰等手工艺品闪耀着独特的美,图案纹饰生动丰富、色彩鲜艳、工艺奇美,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。
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,它的延续是一种历史文化奇迹。陶器选用粘土为主要原料,加工成坯料,使用泥浆将底部和泥条进行衔接处理……手工塑制器物成形。再用贝壳、竹片等工具加固、抛光,完全自然干燥后,才能点火进行露天堆烧烧陶。这陶器,凝结的是黎族先民的聪明与智慧。
也许你从历史书上知道钻木取火,那你见过真正的黎族钻木取火技艺吗?它是黎族先民取火的一种古老方法,要准备山麻木钻火板(在其一侧挖若干小穴)、硬杂木钻火杆,双手快速搓动钻火杆,小穴因不断摩擦产生火星,最终引燃艾绒或芭蕉根纤维。这星星之火,使古代居民掌握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。
舞出最炫“民族风”
“哒、哒哒哒……”在三亚的你,体验过黎族打柴舞吗?它是黎族最古老、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,以数根长木棍为道具,有节奏地摆放、敲打,跳舞者要在木棍分合的瞬间,敏捷地进退跳跃,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。咋样,是不是也想试试?
黎族钱铃双刀棍棒舞是海南黎族古老的舞蹈,分布在三亚槟榔村。此舞叙事性强,表现维护团结友爱的主题,有“追舞”“斗舞”“劝舞”和“舞”4个情节,没有音乐伴奏。表演者自始至终依着钱铃棍摇动、敲击声响的节拍舞蹈。它承载的是黎族人民的思想观念、精神价值和宗教信仰……
苗族招龙舞分布在三亚育才生态区那会村,源于苗族迁入海南的明代,表演形式多样。三元棍、搂白彩带、苗鼓、铜锣是舞蹈时的“标配道具”,在打击乐声中,以踏、甩、摇、摆、扭、转等技巧在村中和田园中固定场地起舞,舞蹈在宁静的大自然中显得灵巧矫健、神圣又肃穆。
苗族盘皇舞又称三元舞,是海南苗族先人创造,民族特色鲜明。由上元舞、中元舞、下元舞组成,伴奏乐器主要是长鼓、铜锣、小镲、摇铃等。现在,它已经成为三亚苗族祭祀祖先的社会习俗,表达了对祖先盘皇的敬仰和崇拜,寄托着对平安幸福的希冀。
歌声里有百味人生
崖州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即兴演唱,在田间地头、屋前院后都可尽情放歌。风格如此自在随性的歌,表达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,它更是研究崖州社会历史发展的“活化石”!
疍歌是大海的歌谣。海上生活单调枯燥,疍家人没有更多的消遣方式,索性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说不出口的心里话放在歌词里,以唱歌的方式表达出来,便形成了疍家的“咸水歌”文化。咸水歌有固定的4种调板,可以唱遍世间的美好情感和向往。
故事、传说……生活的“佐料”
说起故事或传说,你脑海会不会涌现这样的画面:年幼时,依偎在家人的怀里,听着一个个有趣又生动的故事情节,或神奇、或具有教育意义……
其中,黎族民间故事是海南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学作品,如《大力神》《槟榔树的传说》《鹿回头的传说》等,有地域性、历史性、神秘性,寄托着黎族先民的自然崇拜、祖先崇拜、神灵崇拜。
一听海螺姑娘,便觉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。三亚疍家人从事海上捕鱼,企盼借助神灵保佑生产和生活,《海螺姑娘传说》便产生了。她是南海女神,也是美神、爱神和保护神的象征。
仪式感满满的回族传统婚礼、游公节
三亚的回族同胞大多分布在回新和回辉两个村,在穿戴服饰等方面都保持着自己民族的特色和风格。回族传统婚礼是三亚回族人民传统的婚礼礼俗,具有鲜明的民族习俗和宗教特色。好看的发饰、华丽的衣裳……回族新娘的装扮简直美翻了!更有几分神秘色彩!
游公节是对迎神赛会的传承,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及民间信仰文化活动,以巡游神像的方式进行群众性的祭祀活动。集中展示了地方民间传统音乐、舞蹈等。它有着固定的庙宇、固神纸、活动时间和巡游路线,具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作用。
为了保护这些非遗文化
为了让大众更好地了解这些非遗文化
为了让这些非遗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
三亚可做了很多努力呢?
一起来看看吧!
01.
让非遗走进生活
依托三亚旅游资源优势,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天涯海角、大小洞天等景区合作,建设非遗长廊,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巡演活动,邀请游客互动体验,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与色彩。
在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基地,开设“非遗+旅游”亲子体验旅游点。打造了一批韵味十足、时代特征鲜明的非遗旅游文创产品,在各大景点售卖,让三亚市优秀非遗项目走出三亚、走向世界。
02.
设立一堂非遗特色课
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尝试将非遗传承纳入现代教育体系。
先后把黎族打柴舞、崖州民歌、黎族原始制陶技艺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项目引入校园,为非遗传承和创新储备人才。
03.
开设非遗传承培训班
三亚通过培训让保护非遗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从2010年至今,三亚在各个村、居、传习所先后举办了疍歌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、苗族盘皇舞、崖州民歌等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91期,共培训人数3185人。
在教授非遗传统技艺的基础上,融合时代特色,对其加以创新与发展,让非遗 “活”起来。
04.
建立一批非遗传承基地
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天涯区布甫小学、三亚市第九小学、崖州区北岭小学、崖城中学、港西小学合作,分别成立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、琼剧、黎族打柴舞、崖州民歌传习基地,每周固定开设培训课程。
在非遗项目重点传承村落和地区,建立崖州民歌传习所、黎族打柴舞传习所、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基地、疍歌传习所,为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良好的场所。
三亚充分挖掘、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,初步建立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,努力把三亚优秀的非遗保护项目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,把三亚的文化自信传播出去。在祖国绵延万里的文化之河上,泛起一叶文化扁舟。
传承非遗文化,守护精神家园
今天是高考最后一天
这个假期乐享清凉一夏
到三亚来一场非遗之旅吧~
来源 / 海南日报、三亚日报、三亚市群众艺术馆、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、精美天涯、三亚市天涯区回族文化传播服务中心、古韵崖州、@网友 啊牧
编辑 / 小水
/
芒辰传媒微信新媒体矩阵
芒辰
MC_Medium
芒辰海南
MC_Hainan
海南校园那些事儿
MC_School
大三亚旅游圈
sanyatour-plus
芒辰旅游
MC_Tour
芒辰安徽
MC_Anhui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